/ R% ?+ P7 q4 L4 w! I 把上面的流程换成美甲店,用户的决策过程就是这样的:①先看门面外有个广告牌“XX美甲店”,透过玻璃门窗能看见里面硬件及师傅美甲的过程,包括正在等待美甲的顾客,从外观判断这家店是否靠谱;②然后看价格表,是否符合自己的消费预期;③进店小美一次,感觉良好;④第二次再消费时换个大一点消费体验,再次感觉良好;⑤决定以后常来!(这个流程可能有点冗长,比如第3、4步一般会合在一次体验里,但总的步骤是没问题的——先看再体验后决定。)5 ?0 U% }- j7 V. p5 w% v% r
& y2 {$ k' @& N! D/ i& b' k e7 S" T$ H, }0 `
社区服务平台也一样:先看(浏览首页,然后里面各个细分栏目都看看,是否在印象里满足自己的需求),再体验(一般买个便宜的商品或服务,感受一下这个平台是否靠谱),二次体验(前一次消费感觉良好的基础上,来一个大的消费,或者真正急需时相信平台能够做到),收藏并推荐给亲朋好友(成为平台忠实用户)。4 c8 j4 G# l* ^% u5 z+ H& ]
( I6 }) `; y5 p" f8 u3 K6 F# | , F: ?/ ]" ~ J! [ 相信大家流程都清楚,也知道非标服务靠品质靠口碑,那为什么想的和做的总是有差距?执行!( g* G6 p& I4 X! e
! O0 T4 V/ K% l
+ q' _0 ~: N, x3 L C6 e" |6 h
(1)当下的O2O平台,或者说本地生活平台,它首先是一个媒体,然后才是服务平台。媒体要把用户最想要的信息呈现出来,然后通过服务将信息落地为现实。这是一个本地生活平台需要摆清楚自己顺序的问题。+ e# |8 V9 P; _0 S- W& K
* [0 O5 o2 |7 `' I& @- r
g. J# s" r( p (2)移动互联网时代的竞争,是里外兼修的竞争,不光看面子,也要看里子,是每个毛孔都要渗透出“好”的竞争——外观设计、使用简单、操作舒畅、步骤简化、服务交付通畅、服务体验良好、易于辨识与记忆。从“营销推广”到“操作体验”,到“交付过程”再到“交易支付”,最后“提醒再次消费”都需要给人舒服的感觉。“舒服”和“尊重”是人性的共性,对于任何推销都适用。1 m# j5 j7 y3 q6 b5 s+ C) V
1 y% e- N n8 M) E2 O& W( H, w 3 n+ q4 ~* Z* {" ]6 |8 G5 t (3)焦点放在哪里,成本就在哪里,有成本的地方,就需要设法转化成营收。很多平台把焦点放在了C端的用户量上,各种促销、补贴引来了用户,成本搭进去了,但用户没有留存,更不用说转化。 - I9 g+ }) [/ ~* K9 q* R- `& n9 `/ f5 c+ |# W" F k: z4 [5 U. @: D
7 m+ B- A9 J( F% z v
平台挣谁的钱?挣C端消费者还是挣B端合作商?如果两个都挣,那就看谁的贡献大。挣谁的钱才是焦点。明明要挣商户的钱,却把焦点投射到C端消费者身上,C端用户来了也不愿多给你一分钱,该给B端合作商的钱照样给,结果就是运营投入了,营收却不见增长。合作商的需求就两点:降低成本,增加营收。降低成本有很多,比如降低采购成本,降低运营成本(提升运营效率),降低营销成本等;增加营收也一样有很多,比如增加客单量,增加用户复购率,增加客单价等。作为平台,大家都满足了商户哪些需求?多满足一个需求,商户就多一份依赖。而对于C端消费用户,他们的需求很简单:提供靠谱的产品和服务,价格能承受就OK,如果在其他方面有更多改善自然更好。: e3 M. b5 l$ a% j# A, q7 p$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