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贴贴狂贴 于 2016-9-4 10:47 编辑 : O1 T! z$ k4 O/ C6 }9 Z! _9 {% u
+ O; i& q, |2 _8 d最近两个互联网热点负面事件刷爆了我们的朋友圈:一个是宅代洗,剪断大学生自助洗衣机电源线,逼大学生使用他们产品,最后声明是炒作;另一个是楚楚街,副总裁为了推广其品牌节日,在微博、朋友圈、微信群发出求救信号,佯装被绑架失踪,然后出来声明,只是事件营销。- T( ^' ~% Q& r$ M/ [$ @3 T3 y+ a8 K
, u4 a& J. P2 G9 \- Z6 F
6 d" i) f5 n R5 u" Y 互联网圈的不诚实现象
- n3 g- X% C9 V2 } 宅代洗剪电线事件,楚楚街蒙克失踪事件,我们不应该当作个体事件看待,因为这是整个互联网圈的普遍现象。宅代洗火了,PR在朋友圈发了一个状态,成都业务涨了一倍,丝毫不遮掩他的喜悦之情。余佳文发一亿工资火了时,发公关稿对大家的骂声表示感谢,因为他们APP得到了史无前例的增长。这些从侧面反应出人们的意识形态发生了改变,而且是往不好的发面进行了发展。作为“不诚实”行为,有背于我们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之道。事件制造者还乐此不疲,“哈哈,只要我的产品火了,我就是最牛逼的,我才不管用了哪种方式。”现在创业圈的问题大家对数据的追求,对"刷爆朋友圈"的追求,对火的追求,对物欲的追求而弄虚作假。但没有认识到通过不妥的手段给社会带来的影响。不对,应该是他们毫不在乎。
. x s2 l# E+ [/ J( V
8 z! D1 u2 N5 H 为什么这些没有道德底线的营销会越来越多。在营销界有一句话,不怕没人骂你,只怕没人关注你。大家的关注焦点都在剪电线,玩失踪是否正确上。但我们恰巧被利用了,毫无疑问,这两个行为有背与我们的传统道德观念。全网的批判帮助了舆论的升级,宅代洗火了,楚楚街也火了。& b! o, E- |" |; n+ c2 n: G
1 s) @ H0 R; s8 L$ ?% o: v8 n
个人的作恶成本也太低了,这属于影响社会、行业风气的行为。古人云: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而我们现在是以恶小而为之,以善小而不为。违背传统的道德观念进行“炒作”,更容易引起人们的关注。以后我们做营销,是否也可以做一个价值观崩坏的事情出来,等大家的批评引起广泛传播,因为最终大家也只会记得产品的名字,事件的负面的形象也会逐渐被冲淡。
2 F0 y, b0 M6 S( F @9 \5 c8 o. V4 O# x( z! y& _% i
楚楚街副总裁发求救信息,宅代洗接受科技媒体采访叙述剪电线事件,前期只是在互联网圈进行了传播,但上升到社会批评角度,成为了大众关注的焦点。媒体喜欢这类素材,群众喜欢围观这类事件,而这类事件也顺理成章的成为了热点,为公司带来了滚滚不断的资源和财富。我们靠自律来进行互联网风气规范是远远不够的。政府严惩,起示范性作用才是最好的方式。* t# b* @% g* X
4 ~+ Z9 E( k) X8 F# ]
现在衡量成功的标准不再是为社会为人类创造了多大的价值,而是有没有制造过一次朋友圈的火爆,这样你的"青春"就没有遗憾了。, { S" e8 U, z) V7 c- [+ C
三里屯视频,逃离北上广,北京建外SOHO丁字裤美女游走,史上最牛“女黑客”。越来越多的营销事件不对自己的言行负责,忘记营销的尺度和企业的社会责任。各种博眼球事件层出不穷,如果风气不加整顿,就永远得不到改善。这类营销事件,在付出与收益之间,天平永远是朝向收益倾斜。营销目的达到了,效果还出乎意料的好。企业也会一个接一个的继续使用此类方式搏上位。
3 _( b/ q: a6 v8 E
" H( p. n+ \& o' G) i" i0 ^ 互联网圈的共生效应- W* A; X7 X! y3 M7 a8 |! ?' V
大家都知道从众效应,人会跟风于大众的选择。大家都在进行数据造假和恶性炒作,虽然做法有些不妥,但是利益确实可观,就跟着去做,因为大众也会带给你一定程度的安全感。可能大多数人会用从众效应来解释互此类现象,但我觉得用共生效应来解释最为恰当。% u; U/ ]2 G |* I; F1 y9 `
( g1 L0 t: n% t
自然界有这样一种现象:当一株植物单独生长时,显得矮小、单调,而与众多同类植物一起生长时,则根深叶茂,生机盎然。人们把植物界中这种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现象,称之为“共生效应”。
2 E6 k2 D9 \( K: D! U0 Q
- B6 G8 Z) O' _3 C! |" K7 v7 ~3 P0 \ 事实上,我们人类群体中也存在“共生效应”。英国卡迪文实验室从1901年至1982年先后出现了25位诺贝尔获奖者,便是“共生效应”一个杰出的典型。7 O9 q+ U3 K, s* E# t, L l
) F. ~4 [+ q! _ K5 y 共生效应的给我带来了一点启示,良好的环境可以使得双方促进,那么较差的环境也会使双方最终产生不好的影响,朝坏的方向进行发展。
6 a- @+ { j+ V6 z" }. P5 q; G$ \. z4 H: m7 U2 F
当你还在兢兢业业地创着业,你身边的朋友利用极小的成本通过一些不是特别好的营销方式获得了巨大的效益,他调侃着你,“瞧你,埋头干的那傻劲,还不如像我这样轻轻松松的。”你知道你如果通过那种方式可以做成那样,但违背你的道德准则,所以你对他不屑一顾。当身边越来越多的人也开始这样,也许你是因为环境影响而被迫无奈,但你也开始逐渐成为了自己曾经讨厌的那个人。
. G6 y" m5 o% \
: H) G9 P" Z/ l8 r& @ 在一个不诚实的环境之中,这些恶性营销炒作使得创业者间的信息传递、互相影响导致不良风气的蔓延。在国内互联网圈的大环境下,数据造假,融资造假,恶意炒作的人才也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8 Y; \7 Z6 C( g- N: m3 i) X
4 T; i' Z8 P0 d, u6 Z8 \: U$ F0 P 思考这类现象产生的原因
9 ]2 Q" |- y0 U2 g% w. c 作为一名普通创业者,创业故事可能平淡无奇。但为了满足大众的娱乐口味,造就一个鹤立鸡群与众不同的形象。就要开始讲故事了,比如青年创业者最喜欢说高中第一桶金赚了几百万。因为这可以引起大众的关注,而且人们也无法考证,只有叙述者本身知道实情。
: v# n# ^$ N5 s* R' R0 ]6 q
+ ?) ^ z6 K1 G# Z 在注意力经济时代,关注度就是金钱。在此之前,经常有融资夸大,数据夸大的现象,但是始终没有上升到社会舆论角度来讨论这种现象的产生。
- C8 O2 s1 O5 E/ h- R% D* _ V; v3 C1 L) O. O
有朋友问,国内有哪些公司夸大融资规模?其实这个问题应该倒过来问:国内有哪些公司没有夸大融资规模?数据造假成为创投圈公开的潜规则,价值两百万的项目,想融一千万;融资一千万人民币,对外宣称一千万美元;刚上线几天的APP就号称几百万用户;一些APP在第三方平台全是好评,几千个好评没一个差评。这就是中国创业现状,泡沫就是这样来的。有一种全民大跃进的时代的赶脚。
# F- z/ c% Z6 x- ~- ?" I1 n8 ]/ l
( a" l& v) R9 ]9 V$ j. j' f# ?8 M5 z9 l6 j2 ] d9 |- H5 L
对创业者来会说:造假的理由充分,造假的手段丰富,造假的成本极低。万一有点争议,岂不是更好么?造假的初衷也是为了帮项目争取更多的关注,让我不禁感叹现在依然是注意力经济时代呀!不撒慌,怎么忽悠其他投资人,怎么吓唬竞争对手,不忽悠、不炒作,怎么省广告费,怎么吸引到优秀人才。如果都实打实的报融资,说不定早死了。4 O5 u/ S8 a% R' p
. v* d5 O e) x( t* a n/ ~ 从另一些角度来看:中国造假成本太低,没有一个正确,有力的惩罚机制。反正吹牛不用上税,还能赚钱。面对那些虚报融资,恶意炒作的公司,当然,在大天朝,法律还是支持你的。
7 ] ], U" Y( X" y. `/ z
+ R i& n5 C8 y2 W 不管是互联网的数据造假还是恶意炒作。都应该有个有力的惩罚机制,光靠行业自律无法阻止这些事件的发生。应该对外实施严惩,对内实施道德规范,双管齐下。
* r( ?5 [& R* r+ y1 T
4 Q- r6 ^- u. [" c1 f: o: L o “成王败寇”是中国式思维,成功后花点钱洗白白,还能当企业精神领袖。如果他们的恶性炒作,引发我们广泛的讨论。反而使他们获得了巨大的流量与效益,没使他们受到相应的惩罚,这是时代的悲哀。
, r/ S6 H9 B+ c: O4 {+ b
3 \: ]) y3 J! i% x D2 ~
9 x9 \ D" l; P2 h |
|